1999 年2 月24 日, 在中国加快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美国进行双边谈判的背景下,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版权局关于不得使用非法复制的计算机软件的通知》。
可见,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软件著作权保护的立法进程基本上是向国外学习同时又不断受到外来压力的过程。
( 六) 1999 年由微软诉亚都案引发的关于软件最终用户问题的论战
1999 年 5 月, 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后不久, 微软公司在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起诉北京亚都科技集团在办公电脑中使用未经授权软件一案由传媒曝光。该案当时引起了中国传媒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案涉及的最终用户使用未经授权软件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 从 1999 年 8 月至 12 月在中国知识产权界引发了一场论战。
论战一方( 合理保护论者 ) 的主要观点是: ( 1) 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应当与其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遵守相关“世界水平”的前提下,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应当与中国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 2) 根据著作权法原理, 著作权本来并不延伸到最终用户对侵权作品的使用, 即所有作品的最终用户使用侵权作品本来都不构成侵权。所以, 最终用户使用未经授权软件本来也不构成侵权。( 3) 在最终用户使用未经授权软件问题上, 法律保护水平的“第一台阶”是并不将软件侵权的最终界限延伸到任何最终用户 TRIPs 协议就属于“第一台阶”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 将软件侵权的最终界限延伸到部分最终用户, 这是“第二台阶”如区分是营利性使用还是非营利性使用, 是商业目的使用。还是非商业目的使用, 等等“第三台阶”是将软件侵权的最终界限延伸到所有最终用户, 即不论单位 家庭还是个人, 不问其使用目的如何, 只要使用未经授权软件就构成侵权。( 4)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第三台阶”即超世界水平的保护。( 5) 根据当时有效的第一版《软件条例》追究最终用户责任的法律依据不足。
论战另一方的主要观点是: ( 1) 软件特殊,容易被复制, 对软件的著作权保护要与其它作品不同, 不仅要在制造 销售领域予以保护, 禁止违法复制和销售, 而且要延伸到最终用户, 对软件最终用户的非法复制和非法使用也要禁止。( 2) 软件最终用户在使用软件时, 往往伴随着复制行为, 这就可能侵犯著作权人的复制权 所以, 将软件作为著作权法保护对象时, 著作权法有必要作出调整, 规范软件最终用户的行为。( 3) 第一版《软件条例》已经对软件最终用户问题作出了规定, 已经达到了“第三台阶”。
微软诉亚都案本身在当年年底有了结果。1999 年12 月, 法院从诉讼程序的角度作出裁定, 驳回了微软公司对北京亚都科技集团的起诉。法院没有就软件最终用户使用未经授权软件是否构成侵权和如何承担侵权责任问题作出实体判决。
( 七) 第二版 软件条例 发布时的又一轮论战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
1999 年的上述论战引发了各界对知识产权的深入思考 此后, 中国领导人提出了 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 的重要论断; 并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倡导: 应根据新的形势, 对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国际规则作出适当的调整,在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 按照市场规律, 使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保护期限和保护方式, 有利于科技知识的扩散和传播, 有利于各国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利益。
1999 年论战之后, 代表国外软件企业商业利益的中国某些民间团体依靠国外的财力支持, 积极向中国法律界 学术界和产业界渗透,以影响中国软件著作权保护的修法过程, 使中国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其结果是, 在2000 年年底给出的《软件条例》修改草稿中, 一方面删去了符合中国现实国情。但不符合“超世界水平”要求的原有条款; 另一方面又不顾中国国情, 为定位在“第三台阶”制定了周密而又无懈可击的条款。
为此, 以2001 年12 月22 日《21 世纪经济报道》刊出的《中国民间论战软件保护立法》为发端, 以随后在几大网站开辟的相关专栏 为主要载体, 在2001 年年底第二版 软件条例 发布前后几个月, 国内的“合理保护论者”发起了又一轮反对“超世界水平”保护软件著作权的论战。
“合理保护论者”在坚持反对在中国实行“第三台阶”即“超世界水平”保护的同时, 进一步明确提出: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本来应当定位在 第一台阶 , 但考虑到中国扶持发展软件产业的需要和软件的特殊性, 考虑到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立法现状, 中国可以定位在“第二台阶”。
在2002 年 3 月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两会”期间, 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认为: 对中国软件保护水平问题, 应当重视各界呼声, 顺应民意。他们为此分别提出了议案和提案 这些舆论引起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重视2002 年 10 月 15 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有如下规定:计算机软件用户未经许可或者超过许可范围商业使用计算机软件的, 依据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 一) 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第( 一) 项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以下将此条款称为《司法解释软件用户条款》。从该条款看, 只有“商业使用”的最终用户才承担民事责任。这样, 司法解释在软件最终用户问题上就将中国的软件保护水平明确定位在“第二台阶”至此, 中国软件著作权保护的相关规定总体而言趋于合理。
可见, 以20 世纪末的微软诉亚都案引发的论战和对知识产权的重新思考为契机, 中国国内各界开始反思知识产权, 开始注重以维护本国利益 寻求权利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作为建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点。
广东长昊律师事务所(唯一官网:www.supermecourt.com)专注于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件,是全国最早开办专注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专业律师事务所之一,作为具有高度专业集中的律师事务所,广东长昊律师事务所(唯一官网:www.supermecourt.com)结合上百起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办案经验,擅长侵犯商业秘密罪经侦立案、侵犯商业秘密罪证据调查、侵犯商业秘密罪司法鉴定、侵犯商业秘密罪司法审计、商业秘密罪辩护等领域。广东长昊律师事务所(唯一官网:www.supermecourt.com)锐意进取,成为了国内侵犯商业秘密罪领域被广泛认可的律师事务所。